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有「電子書」標籤的文章

[殺手級面板]首款Mirasol電子書閱讀器 Kyobo 上市

圖片
高通Mirasol是筆者最期待的電子紙面板技術。透過微機電的技術,可以讓電子紙做到: 無反背光源不傷眼 彩色螢幕 反應速度快 , 可以播放多媒體影片 簡單來說,就是看起來像紙一樣舒服,在大太陽底下也可以看,而且這紙上還可以播放彩色影片。 可說是繼元太E INK後,電子紙最強的殺手級的應用,對Mirasol想要有更進一步認識的,可以參考: 別懷疑!這是電子紙!mirasol登場 然而,因為Mirasol的技術困難,製程良率一直無法提升,先前也都只有應用在MP3、手機等更小尺吋的面板上,如今,終於有5.7吋的mirasol電子書產品在南韓上市了!我們先來看看影片介紹:    如何,是不是和筆者一樣看了覺得很心動呢?據報導,mirasol和 韓國最大的連鎖書店 推出了第一款以Mirasol做為螢幕的電子書閱讀器。用這個看電子書,眼睛一定舒服極了,而且比起黑白、只能放靜態頁面的E Ink電子書,Mirasol使用多媒體影片功能,可以讓電子書的應用更加的多元有趣。 規格 5.7吋Mirasol觸控螢幕 (解析度為1024X768) Android 2.3作業系統 1Gz Qualcomm SnapDragon S2 單核心CPU 開賣售價為349,000韓圜(9220台幣)、會員價為299,000韓圜(7900台幣) 參考資料: http://www.kyobobook.co.kr/prom/2011/ebook/eReader.jsp?orderClick=d01 http://www.the-digital-reader.com/2011/11/21/first-mirasol-e-reader-launches-in-south-korea/

[開箱] 綠林ezRead touch 電子書–【內在篇】

圖片
這篇是ezRead touch開箱的第二篇,第一篇可以參考 [開箱] 綠林ezRead touch 電子書 –【外觀篇】 根據資策會FIND在二年前的 調查 , 「電子書閱讀器的價錢太貴」是不願意使用的主要原因。 因為工作的關係,往年我也寫了不少電子書閱讀器的開箱文,像是: 華碩 Eee Note Benq nReader K60 Greenbook  EB600 [開箱大評比] BENQ nReader、Greenbook EB-600、Amazon Kindle DX 電子書比較! 而2011年的現在,電子書閱讀器功能不僅大幅的進步,價格降低到真正是百元電子書了。這次開箱的這台ezRead Touch電子書,不僅在外觀上令人滿意,內在功能也大幅進步。 六吋的電子紙螢幕能做什麼事? 對電子紙特性還不熟的,可以看看我先前寫的 介紹文章 ,其主要就是有二個主要特性: 「 雙穩態顯示功能」 :省電 「利用反射光源來達成閱讀目的」 :看起來和紙一樣舒服,保護眼晴 而其實我覺得這代的電子紙的反應速度已經比以前要來的快了,搭配觸碰螢幕可以做什麼事呢? ▲看一般的ePUB電子書,效果相當不錯 ▲測試一頁雙面漫畫:一次顯示兩面的漫畫,字有點太小 ▲測試顯示一頁單面漫畫:畫面顯示還不錯,但是字還是有點小 ▲把吉他譜放上來。幾乎是看不太到音符,看來十吋還是更適合看漫畫或是樂譜 ▲在咖啡廳照的照片傳進來,灰階的照片另有一翻風味 強大的RSS live Book功能 其實在淺閱讀世代,愈來愈少人有時間可以去看一本結構完整的書籍了。以筆者來說,平時最大的閱讀來源,還是RSS閱讀器!大多是以資訊為主的短文。而這一代的ezRead Touch把RSS閱讀器的功能做進去了,真的是很酷又很實用的功能! ▲預設就有Inside網路趨勢觀察呢!真是貼心(無誤) ▲Inside RSS內文畫面 ▲PTT笨版畫面 由於目前ezRead Touch的RSS的功能,還是把RSS原始的feed轉成ePUB專用的xml格式,而很多的RSS feed並不是吐全文,所以還是要透過ezread幫忙轉。以下是已經可以使用的RSS,如果你有想要看的RSS feed,卻不在這上...

[開箱大評比] 華碩 Eee Note v.s. E Ink電子書(Kindle、Benq k60、Green book)(圖多)

圖片
電子書正夯,繼美國的Kindle之後,各個硬體大廠都紛紛的推出電子書相關產品。而一般電子書中所採用的E Ink(電子墨水),最大的缺點就是反應速度很慢,翻一頁需要一秒鐘,這次要開箱測試的ASUS的新產品:Eee note。其所採用的高解析2540dpi TFT-LCD,除了和電子紙一樣,沒有背光源,久讀不傷眼,而且反應速度很快,這方面的使用者體驗比E Ink的電子書來的好很多。 盒裝正面 合裝背面 開箱照!(其實打開的時候有一點很古早以前的palm的放大版的感覺) ASUS 的主要功能為:筆記、電子書、照相、語音文字備忘錄、字典 令人讚賞的手寫功能 既然稱為 Eee note,其最強的功能莫過於手寫筆記的功能了 筆者認為,與其稱他為筆記本,不如稱它為「塗鴨版」,優異的螢幕反應速度+手寫版領導品牌Wacom的電磁感應技術,讓你使用的時候,感覺幾乎和拿真正的筆一樣。目前手寫筆記的功能有提供:鉛筆、鋼珠筆、簽字筆、沾水筆、螢光筆的筆觸。Wacom的電磁感應技術是有提供壓感功能的,使用沾水筆,重壓、輕壓、筆觸也會跟著不同,可參考以下影片: 手寫筆實照 厲害了!Eee Note可當作數位手寫版使用 筆者認為,Eee note的另一個強大的功能,就是可直接把它當做繪圖板使用。只要接上電腦,他就是一塊能有壓感偵測的簡易型繪圖版。單買一塊繪圖版的價錢就三、四千跑不掉,以6990元這樣的價位來看,Eee note其實蠻超值的。 電子書閱讀功能 在電子書閱讀方面可能也是讀者們最想了解的部份。主流的PDF和ePUB格式皆可支援,雖然Eee note的TFT-LCD螢幕反應速度非常快,但是在閱讀方面,筆者認為它的舒適度並沒有E Ink螢幕的電子書來的好。 Eee Note Sync電子書同步畫面 和Kindle DX比較,Eee Note的螢幕明顯偏黃,且對比度也不夠高 傾斜約45度角拍攝,Eee Note的畫面就幾乎看不到了,不知情的人,還以為華碩貼心的內建螢幕防窺片(大誤) 照相功能實測 Eee Note的畫面雖然是黑白的,但是照出來的相片傳到電腦上仍然是彩色的哦!上面這張照片是實際照片。照片可以直接用在筆記功能中,讓你課堂或是開會來不及抄白板上的資料的時候,可以用照片,加速...

電子書使用廣告營利是可行的嗎?

電子書剛出來的時候,很多出版社都擔心電子書會和mp3一樣,因為盜版的關係,民眾到處下載,導致唱片賣不出去。看著唱片行一家一家收了,出版社們的擔心不言而喻。那時候常聽很多人提到,在音樂的市場,除了賣唱片外,還有很多額外的收入,像是:演唱會收入,海報、週邊商品、代言活動等等。這些在出版業都難以如法炮製,畢竟,有誰會買作家的海報?作家也不可能會有像演唱會這種可以有大量收入的活動。他們擔心,賣書的收入如果因為盜版而減少,出版業本來就已經因為買書人減少而艱難的生活會更加辛苦。 加入廣告營利 然而,電子書有一種音樂做不到的營利方式,就是在內容中安插 廣告 。根據Wall Street Journal的一篇名為 「Get Ready for Ads in Books」的社論 中提到,書中有廣告的日子,可能離我們不遠了。 人們在閱讀時,旁邊有廣告已經不是新鮮事,因為報紙有、雜誌有、但為什麼過去都很少看到書本裡有廣告?原因可能有很多,除了怕影響書本身的質感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 「即時性」 。 報紙天天印刷、雜誌每週或是每月銷售,廣告的內容可以配合廠商的促銷活動時程。而紙本書你印了,不知道什麼時候賣的出去、甚至也不知道被賣去那裡。所以可能很多廣告想要安排到電子書上也不知道怎麼安排。然而,電子書可能可以改變這個狀況,不管是用電腦、手機或閱讀器來看電子書,這些裝置現在幾乎都有連網功能,可以放入一些即時廣告,或是可以偵測內文,放入一些和你讀的內容有關的廣告。 電子書商怕盜版,所以花錢做DRM,如果換個角度想,只要你的內容夠好,就一定會有盜版,那怕是用人力一個字一個字打出一本盜版,就是再好的DRM也沒有用。如果把投入研發DRM的資源,拿來吸引更多的作者寫出好內容。只要把內容寫好,降低電子書的售價並透過和廣告商的合作方式營利,也許不失為一種新的營利模式。其實,這不就和經營部落網站是一樣的?我們不也是早就習慣在讀網路上的文章、資訊時,旁邊不時的會出現廣告了? 在未來,人們在看完一個章節時,可能就會有廣告寫說:「讀累了嗎?來瓶x牛」之類的出現。您覺得如何呢?您覺得在電子書中加入廣告是可行的嗎?你會想買一本有廣告的書嗎? reference: RWW (本文同時刊載於 Inside )

電子書靠硬體賺錢的時代已過去?

圖片
(本文同時刊載於 Inside 、 UDN ) 從去年底開始,很多人把2010年稱為「電子書元年」。然而,八個月過去了,你在路上真正看到多少人有拿著電子書在看? 筆者曾在 去年的文章 中提到:電子書要成功的關鍵因素,無非就是 內容、平台與硬體 。然而這三個方面,分別也都遇到了不同的問題,政府與民間各單位也都在嘗試積極的在解決。 內容 :以正體中文書的內容來說,量還是相當不足。花了很多錢買了一本電子書閱讀器,可是可以看的排行榜暢銷書沒有幾本…(正版) 平台 :除了和硬體結合,讓買書流程更方便、友善,拆帳機制公平外,也可以提供社群功能,讓讀書不再是自己一個人的享受,也可以大家一起分享,這方面,也有不少公司在努力。 硬體 :除了電子墨水的特性天生就是反應慢,不能看多媒體外,價格也實在太貴了,電子書要普及除了要有豐富的內容,價格也是最主要的關鍵因素之一。 電子書閱讀器「賠本賣」 前幾天,大陸盛大文學宣佈將推出自家的電子書閱讀器Bambook,而且還號稱「賠本賣」999元人民幣,折合台幣約4625元。這比之前也曾提過跳樓大拍賣的Kindle還便宜,Kinlde 2每台只要美金189元,折合台幣約5985元。反觀台灣的Benq nReader k60仍要價 台幣8900元 ,而Greenbook也 要價6990元 。相較之下,真的貴上不少。 電子書的硬體結構簡單,在成本結構中,電子紙的成本比重還是最高,目前還是由元太(E Ink)獨佔市場,競爭小,廠商的毛利率自然高。根據大陸媒體的報導:一台六吋電子書的成本約為 100美金 (約3165台幣),其中 電子紙的成本就佔了45美金 (約1425台幣)。 硬體商、山寨廠的比賽還沒有開始,就已經結束了 對很多硬體商而言,比賽還沒有開始,就已經結束了。為什麼? 因為沒有內容 。 Plastic Logic的QUE 就是一個胎死腹中的例子。 當品牌大廠都降到成本在賣的時候,山寨業者根本也就不用活了,一樣的價錢可以買到品質更好的、服務更好的正版貨,誰還要買山寨?而其他沒有內容撐腰的硬體商也會很辛苦,畢竟對手已經打定主意不賺硬體錢,這場價格戰怎麼看也沒有勝算。 Kindle的成功,無非是掌握到電子書的三個成功關鍵因素,就算電子書閱讀器不賺錢,還有豐富的內容和完善的平台可以幫公...

圖書館怎麼用電子書?看看紐約與台灣

圖片
(image via PPL 2A ) 那也是才十幾年前的事,人們從音樂卡帶,轉換到音樂CD,到了MP3時代,您書架上的CD片還像以往那麼多嗎?抑或是已經轉成MP3放在電腦裡或是iPod中享受了?我們很幸運的正處在一個不斷變動的時代,見證了多少新科技取代了傳統的過程。然而,現在正在進行的另一波轉變,正是電子書。 電子書正在慢慢改變人們的閱讀習慣,無論是透過手機、電腦或是電子閱讀器,都可以讓讀者更方便的閱讀自己想看的書籍。可以讀書的地方很多,除了自己的家中、小說出租店、學校,當然也少不了圖書館。這些地方可能在將來都會必須面對一波從傳統書籍到電子書的轉變。 之前筆者在分享過 圖書館的電子書難題 ,文中主要提到國內公共圖書館面臨電子書借閱的難題及現況。然而圖書館該如何使用電子書,是一個全世界的議題。筆者從 NY Daily news 節錄出一篇文章,並整理出幾點重點,讓我們來看看面對圖書館的電子書議題,國外是如何做的? 電子書數量: 紐約公共圖書館目前擁有33,000本的電子書可供借閱,實體書約有480萬本。而布魯克林圖書館擁有13,000本電子書,電子書在數量上還是與實體書有相當大的差距。 借閱時間: 讀者可以直接從圖書館的網站下載並借閱電子書,而且大多數電子書被借出的時間都是實體圖書館閉館的時間,證明了電子書能讓圖書館的使用率大大提升。 借閱模式: 電子書的借閱期限為二個禮拜,使用類似實體書的版權借閱概念。即為當此書有人借閱,則需等待該書歸還後,才能繼續借閱使用。若有超過五個人在等待同一本書,紐約公共圖書館將會自動增加購買版權數。 筆者認為最後一點最有趣,如果一個人的借閱時間為二個禮拜,如果有13個人在排隊,就要等半年(26週)才能借到你想要借的書。紐約公共圖書館的做法是以方便讀者為出發點,如果有超過五個人在排隊(也就是大約要等10個禮拜),就自動增加購買該書的版權數,讓讀者能更快借到書。然而,這也必須是建立在圖書館與出版社互信的基礎上,否則難保不會有出版社為了要賺錢,天天請工讀生來排隊。 另一方面,美國圖書館聯盟(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表示,目前美國已有5400家的公共圖書館提供電子書借閱的服務,以下是這些圖書館的電子書使用重點整理: 這些圖書館大多使用電子書平台商 Ov...

圖書館的電子書難題

圖片
(本文同時刊載於 Inside ) 在《 電子書的下一個難題:定價策略 》一文中,筆者以Amazon定價模式一改再改的例子,提到了電子書B2C的定價議題。然而,目前台灣電子書籍最大的商業模式,並非在B2C之銷售,而是在B2B,或者我們說是B-to-Library的市場。 如果您現在仍是大專院校的學生,電子書對您來說應該不陌生。全台灣的大學圖書館以及國家圖書館,都是每年台灣採購電子書的大客戶。學生只要在校園裡,就可以方便的用電子書資源來學習新知、做學術研究。 然而,你知道這一些大學圖書館的電子書資源是如何採購來的嗎?為了採購、議價方便,許多大學圖書館,都是以加入 台灣學術電子書聯盟 的方式,採購電子書資源。加入台灣學術電子書聯盟的會員需要繳交年費,聯盟以團購議價的方式,用每年收取的年費採購電子書,讓加入會員的圖書館都可以以非常便宜的價格取得電子書。(可參考: 相關新聞 ) 誰可以用這些電子書? 由於目前國內的正體中文電子書的數量不多,這些大學圖書館的電子書內容,大多都是西文、簡體中文的學術書籍。這些電子圖書資源供校內的員生自由存取,通常以IP來判斷是否可以使用該資源,例如:若需使用台大圖書館電子書資源,就必須使用140.112開頭的IP來做判斷,否則就不能存取。 大學圖書館電子書資源使用此採購、閱覽模式已經行之有年。然而給一般民眾使用的公共圖書館呢?其借閱模式和採購模式又是如何?而其問題又在那呢? 公共圖書館的電子書問題 問題一:正體中文電子書數量不足 。 與大學圖書館的研究使用目的不同。公共圖書館提供之電子書內容應以普羅大眾皆有興趣閱讀的書籍為主。西文、簡體的學術書籍就不太適合放在一般公共圖書館。目前國內的正體中文電子書數量不足,仍是一個待解決的問題。 問題二:借閱方式? 大學校園宛如一座小城,在宿舍、實驗室、教室,無論多晚,你都可以使用學校IP連進圖書館來使用電子書資源,然而公共圖書館呢?若使用IP來判斷是否可以閱讀電子書,晚上閉館後,電子書資源就無人可以使用。白天開館時,若館內的電腦數量不足,就算圖書館採購了大量的電子書,民眾可以使用的時間也是有限。 有鑑於此,在公共圖書館的借閱模式方面,國內的 國立台中圖書館 與 芬蘭的市立圖書館 都不約而同的使用了「版權數」的概念。 類似實體書的借閱觀念,當你借了...

電子書的另一個難題:定價策略

圖片
(本文同時刊載於 Inside ) 電子書從Kindle上市發展至今,遭遇了各種大大小小的難題,包括DRM、電子紙成本太高、反應速率、iPad加入戰局等。商業模式的建立也一直電子書發展中的大難題。今天我們就來探討一些電子書定價策略的議題。 是什麼原因會讓你決定花15元去買一個麵包?是因為你有把他的麵粉、店面、人事成本都算進去除過後,知道一個麵包賣15元是合理的,還是因為每一家麵包店都賣15元,所以你覺得15元就應該是一個麵包的合理價格?我想答案應該是兩者皆是。 然而,對絕大多數的消費者而言,從來沒有購買電子書的經驗。大部份的民眾也不知道電子書的製作成本,當他們拿在手上的不是一本本印刷精美的實體書,而是裝載在電子書閱讀器中的虛擬書本時,我想消費者自己也不知道怎麼去衡量電子書的價值。 電子書的成本? 電子書的製作成本的問題,筆者在之前在《 音樂產業與電子書產業之分析比較 》中有稍微提到,和CD音樂不同電子書的轉製成本是相當高的。若該書出版時沒有電子檔,想轉製成ePub格式,可能要經過 掃描完做OCR + 人工校對 (100%文字稿,可做資料庫內文全文檢索) 全文重新打字、圖片掃描 + 重新排版 這二個過程,耗費的成本相當高。然而,但我相信,對大多數的出版商而言,最大的成本可能會是在 電子書是否會影響實體書的銷售 電子書是否會被盜版導致銷量不佳 基於以上的種種考量,販售每本電子書的定價策略就又變的難上加難。定價策略又分為B2B、以及B2C的銷售模式。 什麼才是合理的電子書定價? 我們先來看看全球最大的電子書商Amazon在電子書的定價上遇到了什麼挑戰 變貴了 出版商可自訂Amazon的電子書價格 (ZDnet) Apple iBookstore bestsellers to match Amazon's price (Electronista) 防iPad 傳亞馬遜等將讓書商自訂電子書售價 (中央社) 原本Amazon也想模仿Apple在iTune中每首歌0.99美元的成功定價模式,將每本書的定價設定為9.99美元,不過很顯然單一定價這件事在電子書上行不通,便宜的定價果然打壓到出版商實體書的銷量,iPad上市,iBookStore積極搶市,面臨出版商可能流失...

[拆解] BENQ nReader k60 開膛剖肚

圖片
為啥好好的沒事幹,要拆電子書來看呢?是筆者太有研究冒險的精神嗎?我必須說,這一切都是來自於筆者的愚蠢,well…故事是這樣的… 有一天,筆者很高興的玩著電子書,結果玩到一半…「硍!當機了!」怎麼按什麼鍵都沒有用,畫面完全不會變。好吧,只好拿出迴紋針,朝著背後的「reset」鍵要給他督下去。督…奇怪~畫面還是沒有動?再督!還是不動…「靠!也當的太徹底了吧!reset都沒用」這時某H同事說:「拆電池吧!」但是電池在裡面耶!怎麼拔啊… 開始動手 其實從頭到尾都只要一支小支的一字起就可以拆光光了(羞)…把背殼下方的橫條用一字起撬開,把幾個螺絲拆了,再小心翼翼的把保固貼暫紙拿下來…最後再把整個背殼往上推,就會是下面的圖片了… 這時,筆者把電池拆下來,再裝上去。「靠!畫面還是沒有動!當成這樣也不容易」…咦?不對…筆者直到把電池拆了,畫面都還是沒有動才發現…根本不是當機,是沒電了!(不知道各位讀者看到這邊,是不是早就發現了?好啦~我知道我很蠢… ) 我在 2010年是電子書元年? 中就有提到,電子紙的特性是: 「雙穩態顯示功能」 「利用反射光源來達成閱讀目的」 這次,筆者用研究精神(?)證明了: 電子紙真的是雙穩態! 停在最後一個畫面不是當機了,而是沒電了!沒有電力可以翻頁了…不過既然都拆了,就把他拆光光吧… 小心翼翼的把上方的鋁蓋還有電池拿起來,電池的容量是1530mAh/5.66Wh   鋁片拿起來後的樣子   使用Samsung的ARM 9 CPU,(s3c2414xh-40) 把Wifi和控製線拆了後,就可以翻開了,後面這張就是電子紙,他的正面還是顯示在我沒電前的最後畫面。 最後裝回去充電後,果然可以用了…用電子紙果然不能停在拆電池就會沒有螢幕的思維啊!也不能以為畫面不動,就是當機了…這可是筆者的血淚經驗啊(哭)

[開箱大評比] BENQ nReader、Greenbook EB-600、Amazon Kindle DX 電子書比較!

圖片
在之前寫了二篇「國產品牌電子書」開箱文: [開箱文] Benq nReader K60 電子書 (圖多、Kindle DX 比較) [開箱文] Greenbook 6吋電子書 - EB600 入手!(圖多) 主要是想要比較這二台國產電子書的初步使用心得,然而因為手上還有一台Kindle DX,所以就拿來一起比一比啦!(真的要比的話,Kindle 2的大小和這二台比較相近,應該借台Kindle 2比較OK)有空再來寫比較詳盡的評測文章。 外觀 排排站!由左置右:Kindle DX、Greenbook EB600、 Benq nReader 疊疊樂由上至下:Benq nReader(稍胖)、Greenbook、Kindle DX 疊疊樂+50元硬幣:由上至下:Benq nReader、Greenbook、Kindle DX ,基本上厚度差不多,但是Greenbook的側邊沒有像Kindle DX和Benq K60一樣做圓滑的曲線,看起來方方正正的,就感覺比較厚一點點。 使用心得 電子紙、翻頁速度 翻頁的速度感覺沒有差很多,大約都是在一秒左右。Greenbook和Kindle DX皆是E Ink電子紙, Benq k60是Sipix,也是台灣第一台Sipix電子紙的電子書。如果對電子紙的技術、各廠電子紙比較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參考: 各家電子紙比較表 2010年是電子書元年? 觸碰螢幕很重要 雖然說電子紙的反應還不夠快,但是個人覺得,有觸碰螢幕真的很重要,讓操作變的很直覺,K60的滑動翻頁也讓使用者體驗大大加分。Kindle DX和 Greenbook EB-600都沒有觸碰螢幕。 設計、質感 老實說,個人感覺 Greenbook的EB-600沒有特別注重使用者體驗以及工業設計,質感普普。相對的,近年來常常得國際設計大獎的Benq,從皮革背板、3.5mm耳機孔,就看得出用心。Amazon身為國際大廠,質感也是相當不賴。 大小 買電子書要買十吋的好還是六吋的好呢?這其實就和筆電要買大筆電還是小筆電好一樣…各有各的好處。個人使用的心得:十吋的Kindle看一般PDF可以一次看一面,比較類似真正平常在看報告一樣,但是529克的重量有一些重,拿在手上看久了,手會有一點酸,還是要...

[開箱文] Greenbook 6吋電子書 - EB600 入手!(圖多)

圖片
最近在考慮買電子書嗎?筆者繼上一篇寫過 BENQ nReader的開箱文 後,今天再寫一篇開箱文給各位讀者參考。今天要介紹的是Greenbook 6吋電子書(EB600)。 和BENQ nReader一樣,Greenbook一樣也可以透過7-11購買,BENQ nReader的預購價是8990,而Greenbook是7711元。 外觀 ”Green”book裝在看起來很環保的紙盒裡 裡面還有附送皮套、變壓器、USB傳輸線以及耳機 Greenbook的功能按鈕做在左手邊條上 放大、縮小的按鈕 老實說…我覺得他的背面沒有什麼質感…有一點像小時候玩具上的標籤,整台機器的塑膠感很重。    附贈的皮套,有磁鐵可以吸住,質感還算OK mini USB和2.5耳機孔 這…還蠻酷的,老實說現在除了相機以外,可以插SD卡的Device已經不多了,大多都已改用microSD了。 這真的有一點冏…筆者自己的mini USB插不進去…因為頭太大,被上面的橫條擋住……老實說,我覺得他的USB的設計有一點問題。 功能簡介 這是Greenbook的瀏覽畫面,沒有觸碰螢幕,必須要用下方的圓形方向鈕操控 閱讀時可以用的功能選單 內建的數獨遊戲   內建的電子詞典,沒有獨碰功能,所以也只能一個一個方向鍵選字母,不是很方便。 可以選擇橫式閱讀 音樂的功能也讓我覺得有一點冏…Greenbook沒有內建speaker,所以要插耳機才有聲音(我一開始還以為沒有反應,原來要插耳機),然而他的耳機孔也是2.5mm的size,所以筆者自己的耳機也沒有辦法插入…只能用他附送的耳機擋著先,只是質感不是很好。播放音樂的畫面也相當奇怪(下圖),只有一個icon在左上角,沒有歌曲資訊,其他都是空白。 小結:沒有觸碰、塑膠感太重 整台機器的塑膠感很重,按鍵的感覺也不是很札實。沒有觸碰螢幕讓很多功能使用起來都不是很方便。2.5mm的耳機孔,必須要用轉接頭才能用自己的耳機聽音樂。 按鍵設計在兩側,要回上一層的時候,左手邊一排的功能鍵用起來不是很順手,會卡住的miniUSB插孔,讓我覺得設計這台機器外觀的工程師可能夠用心。以上是開箱使用一個小時的心得,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