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有「書摘」標籤的文章

《最有生產力的一年》心得與書摘:有效提升自我心理素質指南

圖片
當價值觀已經慢慢隨著經驗和閱歷形成,工作的角色也換過幾次,才知道其實做人做事的方法,本質上都差不多。 這個年紀的我們,大多都知道該怎麼做可以好好的做好一件事。但是事情的成敗關鍵,往往就是差在人們常說的心理素質,這也是為什麼人們常在說創業最後在拼的就是心理素質。 人愈長大,愈可以從每件事中去客觀的看待自己在每一件事上成功或是失敗的原因,也更多的客觀去分析自己的身體與心理。 在身體方面,大概會知道前一天太晚睡隔天會沒精神、喉嚨開始痛可能是要感冒了…等等。那麼在心理方面,要怎麼更了解自己呢? 這次看的這本《最有生產力的一年》,內容非常充實,雖然說是提升生產力,但是對我來說,這本書是很好的提升自我心理素質指南。如果你也是重視自己心理素質、需要大量生產力行為的,非常推薦你看這一本書。 作者透過自身的實驗,在畢業後的整整一年裡,專注完成自身的「生產力實驗」,做了一場有名的TED演講:《  The path to meaningful work  》,並寫出了這本書《最有生產力的一年: The Productivity Project 》。 這本書和我讀過的許多書的基本概念都類似,像是《每週工作四小時》、 《拖延心理學》 、 《最重要的二小時》 ,但是如果只能讀一本的話,我個人推薦這一本。我讀了二次,為了能讓自己不會忘且持續思考執行進步,我寫了心得整理和書摘。 --- 心得與書摘開始 生產力是和做了多少、做了多久沒有關係,是指你「成就」了多少事, 生產力由三個元素的組成:時間、精力、專注力。 打好基礎 找到想要提高生產力的深刻原因與價值觀,並從價值觀切分到每一天的行動原則。 並非每一件事都同等重要,找到對你工作和價值觀中最重要的事。 三重點法則:每一天開始時,寫下今天結束的時候會希望自己完成的三件事。每個週一也是一樣。 有紀律的人支配自己的時間,但是優秀的人支配自己的精力與專注力,要找出自己在精力與專注力上的生理時間,完成最重要的任務。 改善浪費時間的行為 找出生活中非做不可的又討人厭的任務清單,這些事最容易讓你拖延。列出做這些事的細項成本,然後開個頭就對了。(這裡可以參考我之前寫的《拖延心理學》的書摘,作法是類似的。) 對「未來的自...

《無知的力量》心得分享 - 為什麼「無知」會是力量?

圖片
人無法忍受內心衝突 一個立志要減肥的人,看到高熱量美食當前,明知不該吃,又忍不住嘴饞… 掙扎了很久,最後吃下去的那一刻,告訴自己,今天有運動了,有運動就不要忌口會比較開心,開心比較重要。 在我們心中「減肥目標」和「享用美食」產生了衝突,所以必須要用「告訴自己開心比較重要」去產生一個新的價值,並解決心中的矛盾。這就是心理學上有名的的「認知失調論」。 人天性就無法忍受心中的矛盾,一定得從矛盾之中想辦法找到一個脈絡,才會覺得舒服。而不斷的去解決這些在心中不斷冒出的困惑,其實就是人們探索這個世界的方式。 然而我們卻我們很容易封閉思路,以免思慮無止無休,而這或許是天擇的結果。人正是因此才得以停止思考,繼續過起日常生活 「無知的力量」是我今年讀完的第N本書,對我來說這不是一本工具書,而是大量用心理學的角度去重新思考、詮釋過去的歷史事件,讓讀者知道,在面對世界的矛盾,如何去不斷說服自己找出一個脈絡的過程。 從含糊中找到結論的這個過程,與智商無關。然而這過程和創新的關係很大,人們都喜歡秩序和結論,而不喜歡困惑和徬徨。在這日趨複雜、難以預測的世界,最要緊的不是智商、意志力,或是對己身知識深具信心,而是如何應對未知。 這也才更顯出學習與「無知」、「矛盾」相處的重要。認知到自己邏輯中的困惑,並給自己更多的心智空間去處理、不為了心裡舒坦而常常立下結論與判斷,就有機會在生活中,創造新價值,解決更多問題。 找到解決矛盾的方法後,會情緒放大 含糊、目形所引發的心理狀態稱為「猶疑」或「徬徨」,這種心態會「放大」情緒。於是,焦慮會讓人更加痛苦,樂趣會令人特別愉快。很多好笑的惡作劇、幽默的笑話之所以好笑,都是從對事情、論述的猶疑開始,發現真相之後,才會讓人忍不住笑出來,反之亦然。 接納:將困惑當作信號,保持學習模式 學習接納困惑,把徬徨、猶疑當成是提醒自己持續思考的信號。把困惑當作「信號」,留心資訊、想得更深。 人一旦有所成就便會放下戒心,脫離學習模式。」 成功會使公司缺點少了創意,多出太多自信,便離失敗不遠了。若持續處於學習模式,不斷搜尋「含糊因子」,將不明確的事態視為能通向創意的途徑。

《拖延心理學》心得分享 - 改變拖延,改變的其實是整個人生

圖片
前陣子在咖啡廳認真的把這本書讀完了,看完後覺得,其實作者想要解決的並不只是拖延的問題,而是整個人生,受益良多。 我做了簡單的整本書 note ,如果沒有時間去看的可以掃一下我的筆記 【拖延的原因】 .擔心失敗 覺得表現 = 自我價值,但是這是錯的 要管理失敗,預想後果 解法:建立因為失敗不斷成長的「成長心態」 .擔心成功 因為害怕勝出,擔心競爭帶來不好的結果 人際關係的失去,或是他人又將標準提高而增加壓力 解法:成功並非像得獎,是一時的狀態,要學習和成功相處 .想爭取主控權 以拖延成為生活的獨立宣言,去對抗想要控制我們的所有人(客戶、家人、主管) 解法:了解規則和期待並非為了控制你,知道自己要什麼,做到自己想要的才是真自由 .疏離恐懼症 無法獨自決定事情,避免做第一,習慣被領導,不想要領導者的孤獨。 .親近恐懼症 害怕自己做了太多,太被人了解、會被傷害 解法:學習在人際面上既依賴又獨立,並了解這二件事並不衝突 【思考拖延】 .跳脫時區思考拖延 人的主觀時間感,會隨著成長和環境不停的改變 所謂的時區是人的階段,從下一個階段想現在的自己,若是我現在拖延不去做什麼事,那十年後會如何呢? 要接受鐘錶時間和主觀時間並行,並學習和當下的時間共處,不要試圖反抗時間的前進 在過去、現在和未來的時間點中取得平衡,不要只著眼一個時間點 .從大腦看拖延 人的拖延習慣會強化神經元,要試著改變自己的習慣 人的拖延可能是潛意識的逃避害怕的事,要先去管理情緒 思考左移,想辦法善待自己和別人,可以透過和人和人觸摸或是吃巧克力,來讓自己放鬆 .原生家庭造成拖延 原生家庭可能會造成低自尊,讓人不敢去做事和享受成功 解法:要了解「愛」並非是一種完成了什麼事,才能獲得的獎賞 【開始改變】 管理改變拖延後的風險 風險不外乎:自我價值感改變、人際關係改變、改變形象 透過「自由書寫」(不間斷15分鐘的書寫自己為什麼想做一件事,不能停下的自我窮舉法),去了解自己的「情感真相」與「價值觀真相」 不要用高標準不斷指責自己,學習為自己辯護,但並非找藉口 改變是一個過程,而非一時就可以達成。 ...

《每天最重要的2小時》心得整理 - 神經科學專家:工作時間長不一定好!

圖片
從前我不是很喜歡看書,總覺得還沒有碰到問題就去找答案的做法很奇怪,所以大多都是看短文 以前全職工程師的時候,生活或是工作上碰到的問題,Google大部份都會有解答,很多台灣程式的書更新都不夠快,要看也是看電子書。 創業後,開始面臨到主管職的重重挑戰,麻煩的是,往前的路沒有人可以和你說要怎麼走了,就算說也是意見給一下而以,很難系統性的學到一個想法或是觀念。 在這樣的不安下,我開始認真看書了,不過目前大多是工作心理、效率、管理為主的書,書裡面說的解決事情的方法,我都會想辦法套用到工作和人生,也算是一種 積極的迷惘 的解法。 這禮拜看的書是「每天最重要的2小時」,作者是: Josh Davis 看書名以為是要叫我早點起床,工作前二小時可以幹嘛。或是早點關電腦,睡前二小時可以幹嘛,結果根本不是。 是要和你說,怎麼和自己的「心智」相處,增強自己的心智能量,(有點像是我們平常說的「心理素質」),讓你的心智換來更有效率的工作和快樂的人生。 這本書不厚,觀念也不多,我自己花二個小時看完後的書摘整理如下: 努力工作的目的 大部份的人,努力工作是為了 一、擺脫生活的失控感 二、讓自己能表現優異 於是很多人選擇了 一、長時間工作 二、不休息 但是努力長久工作的久不一定好 但是事實並不是花最多時間的人、覺得自己都沒有休息、最努力的人可以表現最好,要學習控制自己的心智 「快跑的未必能贏;力戰的未必得勝」 - 傳道書 9:11 訓練心智的五種策略 作者把有效訓練心智的方法,分成五個策略 一、「辨識決定點」: 人有的時候和機器類似,工作五天,會一個一個接著開,大部份的行為也都出於反射動作 所謂的決定點,就是有意識的在問自己下一件事要做什麼的時間點。 一天之中可能會出現數次決定點,要珍惜決定點。 要先計劃當決定點出現的時候要採取的行動是什麼,決定點就是讓你提升效率的機會 決定點可以先想一下什麼是最重要的,不要急著做下一件事。瞎忙不一定會讓事情變好。 二、管理「心智能量」 心智和身體一樣,是有能量補充和消耗的 「做出決策」、「自制力」這二件事會導至心智疲勞,以致效率低落 所以要在心智充滿能量的時候,先處理最重要的事 (回到上一點,要在決定點思考什麼是重要的事) 幾個作法可以節省心智能量 1、早上進入工作...